揭阳市博物馆是揭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属下的科级公益性事业单位,是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其前身是揭阳县博物馆,于1958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馆址设于揭阳学宫(孔庙),1991年8月正式对外开放;1992年揭阳撤县建市,随升格为揭阳市博物馆;2010年10月搬至揭阳楼二、四楼临时办公。本馆主要工作包括文物的收藏、研究、陈列,同时对地方历史文物进行调查、发掘、保护、征集,弘扬地方历史文化,促进爱国主义教育,提升揭阳文化品位。
揭阳博物馆成立后,馆址设于揭阳孔庙。揭阳孔庙位于榕城区中心韩祠路口东侧,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年,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孔庙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是由二十多座单体建筑组成的建筑群,采用对称中轴线布局,高台基殿堂式结构,造型富丽堂皇,庄严肃穆,是广东省同类建筑物之最大者,被人们称为“岭东古建筑的明珠”。1957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古建筑文物保护单位。1925年周恩来同志在第一、二次东征时,曾在孔庙的崇圣祠办公、下榻。因此,1978年广东省革命委员会重申公布命名为周恩来同志革命活动旧址。八百多年来,揭阳孔庙虽多次被摧毁,历代多有重修,光绪二年(1876年)重修时建筑规模为最大。1986—1991年2月,揭阳县政府筹资169万元,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保留清光绪二年建筑风格,对学宫中路建筑、大成殿、崇圣祠进行全面揭顶、部分落架修缮。随后筹备“揭阳出土文物展览”、“孔子生平事迹展览”、“周恩来革命活动旧址展览”三个固定展览。8月开始接待观众参观。1992年,随着揭阳撤县建市,原揭阳县博物馆升格为揭阳市博物馆。2007年12月28日,由揭阳市政府和揭阳市文管部门主持的学宫全面修缮工程正式启动。2009年3月中旬开始陈列暂停对外开放。
2010年10月,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定,揭阳市博物馆搬至揭阳楼办公,揭阳楼位于揭阳东入口的揭阳楼广场。占地面积
揭阳市博物馆是地志性综合博物馆,是揭阳市文广新局属下的科级事业单位,由原揭阳县博物馆升格而来。该馆于1958年成立,馆址设于揭阳孔庙(学宫),1992年揭阳建市撤县,揭阳县博物馆随升格为揭阳市博物馆。举办有“揭阳出土文物展览”、“科举考试展览”、“周恩来革命活动旧址展览”三个固定展览。每年到博物馆参观者络绎不绝。
揭阳市博物馆现有在编人员20人,内设机构有办公室、陈列部、保管资料部(含技术信息部)三个部室。
2010年10月,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定,揭阳市博物馆搬迁到揭阳楼办公,以二楼作为博物馆展厅。揭阳楼二楼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辟为“故乡记忆——揭阳市特色文化展览馆”。展厅面积1500平方米左右,共展出有“揭阳通史陈列”、“揭阳革命史陈列”、“揭阳文化遗产陈列”三部分。“揭阳通史陈列”用大量的实物、图文和场景、微塑等表现形式介绍揭阳从远古到辛亥革命的发展过程和乡邦人文,展示揭阳悠久的历史和发达的文明;“揭阳革命史陈列”则用图文、实物、场景等表现形式展示揭阳人民从“五·四”运动后到解放战争各个时期的斗争历程。重点介绍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恽代英、聂荣臻等和国民党重要领导人蒋介石、廖仲恺等在揭阳的革命活动,展示了揭阳人民的光荣斗争史。“揭阳文化遗产陈列”则用大量图文、实物、手工品、微塑、模型、音像等表现形式介绍我市代表性强、文化价值高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单位。全面展示揭阳的乡土人情、生活习俗、技艺特点、建筑风格和文化形态。显示了揭阳深厚的文化底蕴。
2011年底,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揭阳市博物馆新馆开工建设,馆址位于揭阳经济开发试验区市文化广场内,占地35亩,建筑面积约1.3万多平方米。新馆设计地下一层,地面四层。一、二层有四个固定展厅和一个临时展厅,三层为库房区,馆内还配套有多功能厅等,建筑功能配备齐全,适应现代化博物馆的发展要求。整体建筑造型体现个性,与整个文化广场内的各座建筑物(市广播电视中心、市图书馆、市群艺馆、市美术馆等)建筑风格协调一致,交相辉映,从而成为揭阳市政建设和文化设施的一个显著标志。
揭阳市博物馆新馆以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作为建设目标,力争成为广东省地市级具有较大影响的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心。新馆建成开放后,功能将更加完备、陈列展览更加丰富多彩、服务更加人性化,它与文化广场及周边的几座文化艺术设施一起,将成为揭阳市重要的旅游观光场所和广东乃至全国了解揭阳的重要窗口,为进一步提升揭阳市的文化形象增添新的光彩。